虎外婆的变形术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7-02
《虎作人形》,清末《点石斋画报》
清人黄之隽有一则《虎媪传》,讲的是一只老虎变成外婆,并吃掉小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欧洲童话中的《小红帽》有着惊人的相似。《虎媪传》比《小红帽》时间稍早,来自江南华亭(今上海)的书生黄之隽,与来自德国黑森州的格林兄弟,都在留心搜集整理民间故事,虎外婆、狼外婆之类的故事模型,居然在中德两国的民间都有流传,真是个有趣的现象。
《虎媪传》里的媪,是老妇人的意思。在《虎媪传》的开头,有一山民让女儿“携一筐枣,问遗其外母”,女孩的小弟也跟着一块去了,两个孩子都是十来岁,他们就这样愉快地出发了。在途中,怪事发生了,原本熟悉的道路,姐弟二人却迷失了方向,“日暮迷途,遇一媪”,这个老妇人问孩子:“你们要去哪里?”孩子回答:“我们要去看外婆。”老妇人说:“我就是。”两个孩子将信将疑,他们依稀记得,外婆脸上有七颗黑痣,老妇人说:“刚才用簸箕筛糠,脸上落了灰尘,我去洗一洗。”说完,她就走到溪涧旁去洗脸,顺势在溪流中捡了七个螺,贴在脸上。转回身来对两个孩子说:“见黑子乎?”姐弟俩这才相信,跟着这个外婆回家。
在简单吃过晚饭之后,外婆与姐弟俩同榻而眠,在床上,又发生了一系列恐怖的情节:
既寝,女觉其体有毛,曰:“何也?”媪曰:“而公敞羊裘也,天寒,衣以寝耳。”夜半闻食声,女曰:“何?”媪曰:“食汝枣脯也,夜寒且永,吾年老不忍饥。”女曰:“儿亦饥。”与一枣,则冷然人指也。
原来,这外婆吃的不是枣,而是弟弟的手指,可怜的弟弟已经被吃掉了。女孩赶紧跑到屋外,爬上一棵大树,外婆咆哮着冲到树下,却无法上树,于是外婆转身去叫同伴。在一位过路樵夫的帮助下,小女孩从树上下来,只把衣服挂在树上,躲在一边静观其变。不多时,来了一群老虎,带头的老虎正是外婆。众虎看到树上只有一件衣服,并无活人可吃,认为虎媪在说谎,于是众虎一齐发力,把虎外婆给咬死了。
这个故事是根据安徽一带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来,收录在《广虞初新志》中。台湾也有类似的故事,谓之“虎姑婆”,故事版本有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当属王诗琅在《鸭母王·台湾民间故事卷》中的版本,这个版本对《虎媪传》稍作改动,说的是母亲要出门,把姐弟俩留在家里,嘱咐他们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母亲走后,虎姑婆来了,骗得姐弟俩开了门,后来虎姑婆露出了破绽——老虎变化为人形之后,偶尔还会露出些虎的特征。姐姐见状,用热油烫死了虎姑婆。改造之后的故事扣人心弦,又褒扬了姐姐的机智,作恶多端的虎姑婆同样受到了惩罚。
虎外婆是个令人心生恐怖的角色。其形象令人想起《山海经》里“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的西王母,这种虎形的神明,还带有一些上古时代部族图腾的色彩,沉淀在民众的集体记忆中,虎外婆的身上,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影子,上古神话的碎片散落在民间,生出了新芽。
除了上古神话的影响,自然环境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虎外婆的故事起于清代,到民国时,浙江、湖南、山东等地的民间故事中仍有虎外婆的形象,这或与当时的虎患有关。在地广人稀的古代,许多地区还保留着原始风貌,直到明清时期,人口剧增,山林草泽遭到破坏,老虎走出山林,虎患开始肆虐,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在明清两代的各地县志里,虎患的记载随处可见,据《宝山县志》载,明正统二年(1437)吴淞附近有白额虎出没,伤六十五人,“居民号恸死不辜,哭声夜半于穹苍”,《罗源县志》中记载了官兵平息虎患:“康熙四十七年春,群虎夜夜入市。三月,游击陈腾龙督兵民捕之,前后杀获六虎,患遂息。”
如今虎也成了稀罕物。在黄之隽生活的清朝康熙年间,山林中还活跃着花斑的猛虎,它们孔武有力,能瞬间置人死地,而行踪又飘忽不定,是一种神秘而又强大的存在。《虎媪传》开头即写道:“歙居万山中,多虎,其老而牝者,或为人以害人”,老虎被妖魔化,似也正当其时。(盛文强)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6/29/content_261212.htm
运维管理:首都文明网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