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热带的代言人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8-06-26
去海滩度假,请尽量挑一个椰子不会直接落下来的角落。
椰子树意味着热带海滩。这种树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果实不断,又大得足以引人瞩目,形象鲜明,所以大量的旅游照片、电视、电影中都有它的出场,成为和热带、海岛、海滩景观高度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形象。记得在电影《荒岛余生》中椰子是落难者的救命食物,主角不仅喝了椰子汁,吃了椰子肉,还把椰子壳画成人脸的造型,当成自己的伙伴。
倾斜、细长的椰子树有像羽毛一样的树冠,叶子下面结着一串串圆圆的椰果,这是我们熟悉的热带著名象征物。在印度的喀拉拉邦我跟随渔民去丛林里采椰子,他们在一根长竹竿上绑上弯刀,在树下使劲挥动竹竿,砍下青椰子,当场用大砍刀劈开一个口子,绿色的皮里是一层黄麻样的纤维质,然后是棕色的核,用吸管插进去先喝完甜汁,再完全劈,开挖出里侧白色果肉吃,果肉带有一点油的润滑感,像某种起司的味道。在泰国南部我还看过当地人用训练好的猕猴来采摘椰子的表演——以前真是为了采摘椰子,而现在这表演本身的票房可比椰子更挣钱。
椰子在热带海岸地区的确非常重要,以至于有的古代部落把它视为“生命之树”或者天神的赐予。据说马来西亚的兴都教徒会在每年一月下旬至二月初之间于大宝森节上掷椰子驱走恶灵,这种仪式类似于中国古人放鞭炮驱鬼。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居民,则会以椰壳盛装婴儿的脐带,祈求神明的保佑。晋朝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一则带有民间传说意味的故事,说古代的林邑王与越王有着深仇大恨,派刺客暗杀了越王并取其头颅,悬挂在一枝树干上,不久树干化成椰子树,心怀愤怒的林邑王还派人取下椰果剖开来饮其汁,所以椰子故又名“越王头”。
现在全世界的热带海岛和亚热带的很多地方都有椰子树,但它的原产地是印度到马来群岛之间的地域。除了人类携带,椰子本身可以浮在水上随着风浪漂流上千公里,它或许就是这样分布到印度洋、太平洋的各个岛屿上的。
2000年前西汉人司马迁写的《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记载的“胥余”,据专家考证就是指今天的椰子,或许是对华南叫法的音译。六世纪的农业专著《齐民要术》中使用了“椰”这个名称,这似乎是对“胥余”发音的简缩,估计也是音译。汉代《南越笔玩》中记载,“琼州多椰,昔在汉成帝时椰子席见重于世”。可见两千年前海南已经有许多椰子树,还把用椰子树的叶子编成的棕席进献给皇帝。唐代人对椰子还比较陌生,如诗人陆龟蒙写过“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或许因为北方人误以为南方有所谓“瘴气”会危及生命,而椰壳“有毒即裂”,所以用椰子杯喝酒不仅可以壮胆,还有检测毒气的神奇效用。到宋代随着南北商贸的繁荣,海南岛的大量椰子跨海输往中原大陆,椰碗、椰杯、椰壶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椰子树和其他树种不同的是,发芽以后不是从底部开始生长,而是从顶部生长,于是叶子不断脱落,主干越长越高,一般都能长到二十米以上,当长高之后就不再增粗了。巨大的翠绿羽毛状叶片从树梢伸出,撑起一片伞形的绿冠,椰叶下面结着一串串圆圆的椰果。椰子的肉、汁水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可吃可饮,椰肉还可做椰蓉、奶油,椰壳可烧做活性炭,用途广泛,所以在热带地区人们也喜欢在庭前屋后种植利用。
中国古代的中原人常把南方视为“瘴疠之地”,那是因为对南方了解不多,对当地的气候、物产、人民都有种模糊的恐惧,就把偶然的患病事件夸大成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人对南方热带地区的印象已经完全改观,这些地方以阳光灿烂、海风劲吹著称,是著名的度假胜地,人们特地花钱到这里的海滩上、椰子树下休息、拍照、玩闹。不过,据统计每年被掉下来的椰子砸死的人有上百之多,而让鲨鱼咬死的才不过十来个,所以请尽量挑一个椰子不会直接落下来的角落。(周文翰)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6/22/content_258850.htm
运维管理:首都文明网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