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史诗”铸周礼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8-06-27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外观
西周何尊,其腹底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一词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
西周胡簋,周厉王所制,目前发现的最大青铜簋,有“簋王”之称
作为“青铜器之乡”,陕西宝鸡,从不缺故事。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3000年前宝鸡地区的周礼,浸润在周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凝结当时先进技术的青铜器,自然成为“礼”的载体。
随着时光的推移,宝鸡这片厚土,不断发掘出青铜器瑰宝。近日,记者探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翻阅那流传数千年的“青铜史诗”。
石鼓园内 大气雄浑
走进位于市区东部的中华石鼓园,仿佛推开了历史的大门。园区分为两大区域: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中心,仁、义、礼、智、信“五德园”和周文化墙,构成周文化区域;以石鼓阁为中心,“敬天祭祖、秦公盛典、涉马渡河、车马盛猎”等石鼓诗文雕塑,构成秦文化区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以集中收藏、研究、展示青铜器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刚走进园区,博物院院长陈亮就介绍,何尊、胡簋(guǐ)等上百件国宝均陈列于此,“馆藏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全、价值高,是展现周秦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艺术宝库。”
单是博物院建筑,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它依山而建,南依秦岭,北望渭水,采用了传统的高台门阙形式,层层递进,气势恢弘。主体建筑造型别具一格,墙面由土黄色锈石砌成,羊首浮雕和青铜纹饰装饰其上,极具历史厚重感。
陈亮介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宝鸡市博物馆,1998年迁到公园南路,更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2010年9月,新建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中华石鼓园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目前,博物院收藏文物 12761件/组,设有《青铜铸文明》基本陈列和3个常设专题陈列——《对镜贴花黄》《陶语诉春秋》《明月照琼琚》。基本陈列有“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荟萃了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1500多件。
“周韵秦风,大气磅礴。”从甘肃天水专门赶来的游客小林,对石鼓园和博物院里的金石文物兴趣盎然,“国宝重器,浑厚凝重,看来不虚此行!”
何以为尊 我有“中国”
说起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首先当属“何尊”。
何为何尊?尊是古代的盛酒器,何尊的主人是一位叫“何”的西周贵族。“它的器形上圆下方,体现着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通体四道透雕的扉棱,整齐有序,极富立体感。”陈亮介绍道。
仔细端详,何尊纹饰华丽,腹部雕有饕餮兽面纹,粗大卷曲的兽角翘出器外,颇有腾跃欲食的动感。
说起当初出土的故事,何尊远没有今天这般光鲜。1963年秋,宝鸡县贾村塬农民陈堆,无意间发现后院坍塌的崖面有两道亮光。夫妻俩搬来梯子,爬到崖上用手一刨,一件器皿滚落下来。后来为讨生计,家人将器皿卖到废品站,换得30元。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将其征集入馆。
1975年,“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在北京举行,何尊被借调参展。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在清理锈蚀时,发现了器内底部铭文12行122字,其中包括最早的“中国”一词。这一发现让何尊身价倍增。上世纪80年代,何尊曾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展览。
何尊的由来牵涉到两个身份非凡的“年轻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和同宗的贵族何。成王五年四月丙戌,成王召见了何,勉励他效法父辈,为国效力。为此,何铸造了这件精美的青铜器,记录周成王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事件及对他的训诫。
对于文明的传承,文字至关重要。青铜器出现后,金文应运而生。何尊腹底铭文中,刻有“宅兹中国”,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宅兹”,指“居住在这里”;“中”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像旗杆,本义为“中心”,“国”字由城池和兵戈构成,“中国”就是国之中央。随着历史演进,“中国”一词,逐渐派生出更广泛的含义,最终成为我们国家的名称。
“何以为尊,我有‘中国’。”陈亮十分感慨,“走过3000年历史长河,何尊‘中国’重现于世,而‘中国’已经拓展到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
金文载史 意义非凡
除了何尊,博物院收藏的胡簋、逨(lái)盘等国家一级文物,其铭文都记载着数千年前的为政准则或国之大事,堪称一部部“青铜史书”。
1978年5月,宝鸡市扶风县齐村村民挖水塘时,推土机推出一堆青铜碎片。仔细查看,竟发现了一个“大家伙”,西周第十位天子周厉王所制青铜器——胡簋。
簋,古代盛食器。胡簋通高59厘米,腹深23厘米,最大腹围136厘米,重60公斤。据了解,胡簋是迄今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西周厉王自作器,也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青铜簋,有“簋王”之称。
“簋的双耳呈象首形,簋体下有正方形方座,加强了稳重感,腹围和方座上均饰直棱纹,颈部和圈足饰一周窃曲纹,上下相互对照呼应。”陈亮说,胡簋腹底铸的124字铭文尤为珍贵,文字表明周厉王制此祭祀宝簋,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及其自身,赐降多福、长寿与智慧。
宝鸡青铜器出土前的状态,包括遗址、墓葬、窖藏等多种形式,其中以窖藏最为独特。对于窖藏产生原因,陈亮表示,西周晚期战乱频繁,贵族逃跑时将带不走的青铜器埋藏地下,期望天下太平后再回来使用,但却再也没有回来。
2003年1月19日,宝鸡眉县杨家村五位村民,在村北坡取土时发现窖藏。当晚,市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出土西周青铜器27件,件件有铭文。其中,鼎12件、盉(hé)1件、盘1件、壶2件、鬲(lì)9件、盂1件、匜(yí)1件,铭文共4048字,据考为西周贵族单氏家族的器物。
作为其中历史价值最高的一件,逨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以第一人称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代天子征战、理政的故事,既歌颂了周王的丰功,又昭示了家族的荣耀。它还印证了《史记》中西周诸王世系,意义非凡。
千年时空流转。如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正努力让浸透岁月风烟的古老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
博物院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实物展陈、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有机结合,给人以历史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以“青铜乐坊”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依托,打造“我们的节日”“青铜乐坊欢乐行”等品牌;策划“我行我塑——泥捏青铜器”“暑期小小讲解员”等诸多活动,让青铜文化走近孩子们身边。
“华夏子孙,当敬畏历史。吾辈传承先祖的智慧,也将开启新的壮阔征程。”陈亮说。(高炳)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8-06/26/content_1863802.htm
运维管理:首都文明网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