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明热线

首页 > 手机网 > 文明网校

翠聚星村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2018-06-27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灵魂。坐竹筏享九曲诗意美景,是领略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世遗”的精华所在,给游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竹筏的起点处就在星村的九曲码头,很多人由此记住了九曲,往往忘记了这是在星村。

  我不止十次到过九曲码头,却是第一次来星村探寻这处声名显赫又默默无闻的万里茶道起点地。面对沿溪流而下的竹筏和丹山碧水间的茶园,我真真切切闻到了那久违的茶香,似乎看到雾色云气中木船竹筏往来的繁华身影。

  茶路起点

  被称作“星星的村庄”的星村,是一个千年古镇。早在宋朝,星村茶业就已兴盛。星村茶市起于清初,康熙九年《崇安县志》卷一, “将村(星村之古称)之细茶,皆民所以为生也” ;盛于清中、清末,嘉庆十三年《崇安县志》 , “武夷以茶名天下,自宋始,其利尤未薄也。今则利源半归茶市,茶市之盛,星渚(星村)为最” 。因为茶业,嘉靖时称星村市,清朝著名画家上官周在他画的九曲溪中九曲廊桥下就标着星村市。清代曾一度设分县于此。也就是在那时期,一条从星村过风水关,经江西至蒙古边境,辗转到恰克图城的国际茶叶贸易之路由此形成,史称茶叶之路,即现在的万里茶道。星村茶叶对外贸易在清道光年间就有记载,那时的星村餐馆、客栈、茶行林立,夜晚灯火通明,被称为小杭州。

  17至18世纪的中国茶叶因为武夷茶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这一期间福建武夷山的茶叶主要有两条流通途径:一条通过陆上茶叶之路北上,经晋商之手,最终抵达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另一条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南下,经由荷兰等国商人的辗转贩卖,最终抵达英法等欧洲国家。在武夷山下梅村的一座万里茶道起点标志雕塑中,有一篇武夷山市政府落款并凿刻于球面基座上的《万里茶道记》铭文。“武夷之民,居山业茶。茶之外鬻,始于明,盛于清。昔星村、下梅、赤石皆为茶市。崇溪诸流,茶埠珠串。民舣竹筏,转运不绝。 ”概述了茶叶生产在武夷山的重要地位、悠久历史与流通盛况。武夷茶以商品形式远销到欧洲的历史开始于明代,至清代最为繁盛。其中的星村、下梅、赤石是旧崇安茶叶的专业市场。作为古代重要运输通道的境内各条溪流,罗列着许多茶叶转运码头,装运茶叶的木船竹筏往来不断。

  星村作为万里茶道的茶市重镇,商业极为活跃。来自各地的商人很多,因此会馆建筑也多。明清时期,星村原有四座会馆,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四座会馆只剩其一天上宫。

  行家翠聚

  清朝崇安县令刘埥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府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而行商则以之入于紫豪芽茶售之,取之价廉而质重也” 。清朝两江总督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七·品茶章节载:“而武夷焙法实甲天下。浦茶之佳者,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焙,而其味较胜,其价顿增。……武夷九曲之末为星村,鬻茶者多骈集交易于此。多有贩它处所产学其焙法,以赝充者,即武夷山下人亦不能辨也” 。清朝王梓《茶说》 “邻邑近多移植,运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贾售,皆冒充武夷茶” 。当时大的茶行有百来个碳焙窟,小的茶庄也有三十几个焙窟,几万个焙窟同时烘焙茶叶,产生的茶香随风而飘绵绵数里,给去往星村的人一种未谋星村面,已闻茶中香之感。当时有句谚语,“茶不到星村不香,药不到樟树不灵” 。这句谚语充分说明清朝的两大加工贸易集散地,福建星村镇是茶叶集散地,江西樟树镇是药材集散地。

  从这些史料与遗迹中不难看出,星村镇不仅是清时茶叶交易集散地,而且是极为重要的茶叶加工地。县令刘埥曾经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翠聚。 ”行家翠聚,这四个字使我们了解为什么这片土地,会孕育出“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也孕育了“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还孕育了金骏眉这样的名茶,成为世界红茶发源地……

  星村不仅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也是贡茶的生产地。至明清,星村所产贡茶达全国的四分之一。

  被称为“茶叶大盗” ,把武夷茶种与武夷茶制作工艺带到印度的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在《二访中国茶乡》游记中描述: “星村是一个小镇,就建在闽江的某一条支流的溪岸边,这一条小溪把武夷山分为南北两部分,也把小镇分为两半,中间一道桥梁把他们连在一起。镇上有很多客栈、饭店和茶叶店,给前来这儿的茶商和搬运工们落脚。周围山上出产的大量茶叶,都被运到这儿来进行交易,然后送往崇安县,翻过武夷山运到河口去。 ”福琼所写的小溪把小镇分为两半,当时镇上隔着九曲溪有杜头街和星村街。我们采访的那天,镇里文化站的刘站长带着我们,沿九曲边重走罗伯特·福琼1849年曾从天游峰下到星村的九曲古茶道,我们似乎望见茶叶跌宕起伏的风云,福琼的背影渐渐模糊。

  荡气回肠

  星村茶市繁荣昌盛,区内经济发达也成为战争贩子们筹措军费的首选之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的入侵,整条星村街被洗劫一空,房屋全被烧毁。现今老街拆旧建新时,依然能看出当时被烧毁的痕迹,并残留下“游德源号”“丁字房号”“万寿宫”等有标记的老青砖。北伐军讨袁北上过境时,为筹措军费又一次把星村的茶行洗劫一空,此时境外茶叶的生产发展壮大,国外茶叶收购大部分移至印度、斯里兰卡等国。1937年日本侵略封锁了茶叶外运的水路与陆路,成了压垮星村茶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战乱,星村古茶市留存下来的遗迹已经很少,茶市的烟云更多隐藏在众多的历史记述之中,而这也注定是这个古镇无法绕开的一段难忘的记忆,漫漫长路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现在繁华的重要基石,星村人似乎都懂得这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关心引导下,星村茶叶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镇里还利用九曲溪漂流码头客流量大的优势,在码头附近引导开发一个茶叶批发市场,把星村茶重新焙起来,让星村的茶香飘出去,用迷人的茶香把过路的游客吸引进来,为星村的茶企、茶农提供一个茶叶贸易的平台,助推茶叶商品销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重铸“茶不到星村不香”的辉煌历史。

  九曲码头入口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永乐天阁” ,是一处绝佳的品茶之地,九曲之水环绕而过,窗外就是武夷核心景区秀美的山川,我们在这里泡开一壶武夷岩茶或正山小种,似乎就像泡开了一整座武夷山。过了九曲桥,沿星村古茶道一直往前走,会看到武夷景区内的一座岩茶厂,在厂里自然而简朴的茶室,我喝到了传说中的“金佛” ,三泡茶下肚,感觉自己胸腔被茶气慢慢打开,滋味绵长,回甘久远!同行的作家们都虚心向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师傅请教岩茶的制作工艺,在我眼里这一切都是出自对百年茶历史的敬畏之心,出于薪火相续中的一份坚守。也因此,星村的茶从古茶市中走来,就如我一首茶诗中所描写的:

  爱茶的人

  坐在晚秋的风声里

  花上一生的时间

  喝完一泡大红袍

  在一杯茶里

  一座山的身影

  因此荡气回肠。

  (曾章团)

原文链接: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80625/index.htm?page=/page_8/201806/t20180625_410007.htm&pagenum=8

返回首页

运维管理:首都文明网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