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明热线

首页 > 手机网 > 文明网校

中轴线申遗报告:抓住四个关键词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6-28

供图/视觉中国

  报载,已经酝酿了十年之久的北京古都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近日已列入市政府重要工作项目,《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规划》及《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纲要》已完成编写工作,与之配套的《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中轴线申遗风貌设计管理导则》的编制正在进行中。

  十年来,关于中轴线申遗的讨论、方案很多,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认识模糊。中轴线的“线”不是实体,所以称之为“北京古都中轴线文化史迹”更为准确。根据国际规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告必须做到四个准确,即位置范围准确、年代沿革准确、实体遗存准确和文化价值准确。

  位置范围:从线到面

  北京古都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外护城河窎(音同吊)桥南端,北至钟楼北边,中心是一条贯穿南北笔直的“线”,但线是虚象的界限,只有位置没有范围,必须在它的位置上拓展成“面”,才能划出范围。但这个“面”究竟划到哪里才算准确,至今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是,凡是和中轴线有关联的部分都应当划入,如天坛、先农坛、大栅栏、鲜鱼口、西苑三海、明清皇城、南锣鼓巷、南北池子、南北长街等等。诚然,历史上这些片区的形成,与国都中轴线定位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把它们划入中轴线的范围内有一定道理;但是,一旦申遗成功,把它们都划入文物范围,就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实施保护管理,而事实上这些片区中有相当多的部分地处现代都市中心地段,涉及社会民生、市政建设、街区更新诸多现实工程,远不是单纯的文物保护能够掌控的,最多只能做到优化环境,但这又和严格意义的文物保护不完全相同。

  笔者认为,划定保护范围首先要紧靠中轴“线”,包容“线”上的实体,凡是与“线”距离太远、搭车入界的都不应划入;其次界面必须对称,突出中轴,在空间上能够衬托出“中”的形态,使之由虚象的线成为实象的面;第三要便于掌控管理。

  据此建议分六段划界:(一)永定门至天桥“天街”南段,以天坛西墙和先农坛东墙为界;(二)“天街”北段天桥至正阳门,以正阳桥牌坊宽度定界,实测牌坊通面阔为35.36米;(三)天安门广场,以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立面为界;(四)天安门以内至午门间东西朝房和太庙、社稷坛,紫禁城和景山全部;(五)景山后至地安门内以东西黄瓦墙、雁翅楼为界;(六)地安门外至钟鼓楼周边,以万宁桥宽度为准,划定范围。

  年代沿革:从元到清

  北京古都中轴线起始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的大都,南端起于丽正门,贯穿大内宫苑,北端止于中心阁,总长3.9公里。明初平毁元大都,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元大都基础上新建北京,沿用元大都中轴,南面延伸至正阳门,北端止于在元代中心阁位置上新建之钟楼,总长4.75公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外城,南端延伸至永定门,清乾隆年间进一步完善,新建永定门窎桥、箭楼,移建寿皇殿居中,增建景山五亭,改建钟楼,最终形成古都中轴线完整的形态,今天所谓的古都中轴线指的就是始于1276年、成于18世纪中期的总长度7.86公里的这条“线”。

  1911年清朝覆亡,中轴线上的建筑不少失修颓败,至1959年废弃了正阳门内棋盘街、大清门内千步廊红墙及两侧官署,建成天安门广场。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侯仁之教授把天安门广场的建设称为首都建设的里程碑,当然也是中轴线沿革的里程碑。在中轴线的沿革中它是划时代的形象、古文化的复兴。这一点必须在申报文件中加以强调。

  实体遗存:三部分组成

  中轴线的实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跨线建筑,二是界内古代建筑,三是界内现代建筑。

  跨线建筑指的是由永定门外窎桥至钟楼7.86公里直线上跨线的建筑,包括桥、坊、门、楼、亭等共43处。其中缺失8处,它们是永定门外窎桥、永定门箭楼、正阳桥、棋盘街栅栏、大清门、北上门、景山北中门和地安门,又新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升旗台、毛主席纪念堂,合计共缺失5处。这5处中只有大清门、棋盘街栅栏不可能恢复,其他三处中正阳桥可以在原址地面恢复原状,北上门、北中门和地安门创造一定条件也能够在原址恢复,特别是地安门,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地标价值都非常高,应该恢复。

  界内古建筑包括天坛、先农坛坛墙和坛门(缺一座),天安门内太庙,社稷坛,东西朝房,紫禁城和景山全部、地安门内黄瓦墙和雁翅楼等实体遗存。

  界内现代建筑也属于中轴线实体,许多已成为有较高艺术质量的景观,如地安门内对称绿琉璃瓦顶多层宿舍楼、正阳门外市民广场、自然博物馆、演艺中心等,都属于中轴线的实体遗存。

  总之中轴线上的实体遗存不仅数量多、年代跨度大、建筑质量高,而且文化含量之高也是中国唯一、世界仅有。

  文化价值:历史+社会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对其文化价值作出准确的评价,在一定意义上,文化价值评估的结论直接影响到申遗的结果。

  所谓准确,一是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二是文化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在进行文化价值评估中必须内容详实、用词准确,切忌空泛的形容、无限的夸张、离谱的比拟。

  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是它本身固有的文化价值,也就是历史价值,这是必要的条件;遗产在当今社会可能发挥的作用,也就是社会价值,这是拓展的条件。有的遗产历史价值很高而社会价值较弱,有的两者都很高,必须科学判断。

  北京古都中轴线的历史价值主要有:

  第一,它是中国历代王朝建都的中心骨干,《周礼·地官》规定,以土圭之法求地中,“乃建王国也”(“国”指国都);《考工记》“匠人营国”规定,都城为正方形呈“井”字分隔,中轴贯通;以后历代都城大多有贯通宫室的中轴线,最成熟的是三座平地起城的都城隋唐长安、洛阳和元大都。北京的中轴线是最后集大成者,它是现存形态最完整、遗迹最丰富的历史遗存,在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是仅见的。

  第二,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立国的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立国之本,《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周礼·春官》注:“中,犹忠也。”《说文》:“中,上下通也。”以中庸之道立国,君民都要忠于国家,政令要上下贯通。其次是体现社会和谐。《易·蒙》卦释文“中,和也”;《易·蹇》卦释文“中,适也”;《庄子·在宥》释文“中者,顺也”,中轴线是和、适、顺社会关系的象征。

  第三,它是古代造型艺术的最高典范。中轴线上空间起承转合,序列严谨,富有音乐感;线上建筑是中国古典建筑中式样最多、形式最美、工艺最精的造型精品,这么多的建筑艺术精品集中在一条线上,在世界上是仅见的。

  第四,它的定位具有科学价值。据元末文献《析津志》载,忽必烈在建大都以前问计于刘秉忠如何确定中轴线,刘秉忠以闸河上第三桥南一株大树为准,由此指向北斗,定位大都中轴线。之所以选择大树为起点,是因为古代“社”是国土的代表,以大树为社主。这条线的定位记录了自周代以来以天象为依据的地理测量科学。

  第五,线上的建筑技术,从木构殿堂楼阁、砖石拱券门桥结构、排水系统,以至砖石木雕、彩画油饰、室内装修,所有材料制作和施工技艺,都是几千年来传统集中的积累、最高的水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它有深远的社会价值。一是认知价值。中轴线上鲜明的建筑形象,告诉现代公众一段真实的历史,它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二是它所包含的古代核心价值,在今天仍旧能够发挥出保护国家统一、政令上通下达、社会和谐稳定的教育功能。三是徜徉在这条线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审美愉悦。四是许多建筑可以合理利用,如用作博物馆、陈列馆、图书馆,可以取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效果。

  文化价值的评估陈述,可以说是申遗成败的关键,切不可等闲视之。(王世仁)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8-06/28/content_260707.htm

返回首页

运维管理:首都文明网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