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明热线

首页 > 手机网 > 文明网校

李时珍在北京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8-06-28

  今年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这位有“药圣”之称的古代医药学大家,与北京有些渊源。

  据《李时珍传》载:明正德十三年五月廿六(公元1518年7月3日),李时珍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瓦硝坝(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祖父是“铃医”,父亲也是当地名医。他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的研究。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即主管王府的医疗保健。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也就是李时珍41岁的时候,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楚王见李时珍医术高超,便推荐他进京。李时珍也认为北京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名贵药材,对自己研究本草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接受了楚王的推荐,从武昌来到北京。

  太医院地处大明门东侧,即现在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设有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职。李时珍进入太医院后任院判之职,为正六品(另传担当御医,为正八品)。

  李时珍任职不久,便发现太医院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而当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十分昏庸,一心想得到长生不老的仙丹药。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嘉靖皇帝,不仅从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还翻遍了历代本草古籍,企图从中找到长生不老之药。有人说“久服水银,可长生不死”;有人说“炼食硫磺,可长肌肤益气力”;有人说“灵芝为仙草,久食可延年”。李时珍以自己对中医药的研究,断定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他诚恳地向嘉靖皇帝进言,请皇上别再服食丹药,嘉靖皇帝大为不满,从此李时珍在太医院受到多方排挤,有职无权。

  赋闲下来之后,李时珍正好有时间通览太医院所藏医书,并“借职务之便”经常出入药库、药房,认真仔细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材,特别是从中获得了大量民间的本草信息,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

  此外,李时珍还寻访京城著名的药堂、药铺、医馆,向老先生请教医术、学习药理知识。鹤年堂是元末明初医学养生大家丁鹤年创建的药堂。李时珍久闻其名,便慕名寻访。此时鹤年堂的掌门人是第六代传人曹永利,他见李时珍一连多日到此虚心请教,便给予帮助。因二人同好本草,不久便成为挚友。

  当他得知李时珍要编纂一部医药专著后,更是热情相助,不但帮他查找各种珍贵稀少药材,还破例让李时珍抄录鹤年堂的药藏名录、施药典例和留传下来的古方、偏方、秘方。很快,李时珍识得上千种中药饮片,学会了鉴别、筛选、炮制丸散膏丹技术。曹永利还将鹤年堂所珍藏的医书、药典借给李时珍,李时珍如获至宝,挑灯夜读,并抄录部分经典章节。经曹永利引荐,李时珍结识了京城几位颇有名气的郎中,虚心向他们请教,由此对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和阴阳五行八纲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了多种疑难杂症的诊断、选方、谴药。

  据说李时珍在京期间,还到西山一带采集过草药标本,如苍术、桔梗、白芷、茵陈、草参、茜草、连翘、黄芩、金银花等,并结识了当地的名医,相互切磋医术。

  李时珍在京城任职一年后,感到太医院实在不宜久留,便托病向院使提出辞职,回乡修编本草之书。不久,他的辞呈得到批准,于是他打点行装,返回蕲州。走时,他将自己从鹤年堂抄录的药方和在西山采集的多种草药标本一并带回了故乡。

  虽然李时珍在太医院任职只有短短一年,但获益颇丰。辞官返乡后他在坐堂行医的同时,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此后历时27年,几易其稿,终于在61岁那年编成了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它集我国十六世纪之前医药学研究之大成,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户力平)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8-06/28/content_260712.htm

返回首页

运维管理:首都文明网工作组